http://www.bbc.co.uk/zhongwen/tr ... 5/03/150309_coc_gdp

8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生產總值已不再重要了,這是對新常態的誤解。不能簡單以生產總值論英雄,不等於不要生產總值;不再追求10%左右的高速增長,不是不要增長。一些地方把淡化GDP變成了弱化GDP,個別地方在年度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乾脆取消GDP增長預期指標。這是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誤解。如不及時予以糾正,會導致出現全局性問題。」(3月9日南方都市報) 中國經濟在實現30多年兩位數的持續高速增長後,正轉向當下的中高速增長,這是一種符合經濟增長規律和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常態。但這種新常態是有區間、有底線的。比如,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那麼,如果今年我國經濟能夠實現7%左右的增長,則「十三五」時期全國經濟必須保持年均6.5%的增速,才能完成這個任務。這就是底線、就是區間,滑出這個底線、區間,就會給城鄉人民生活、給龐大的新增勞動人口就業帶來大問題。 不唯GDP數據是一種進步,但徹底否定GDP指標的意義則是走另一個極端。前些年,有的地方經濟發展目標的制定很不科學,加上把GDP作為考核地方幹部的唯一標凖,從而使地方政府為達目標不考慮其他因素,從而產生了嚴重的後果。有人把GDP目標視為地方債務膨脹、環境破壞、公眾健康危機的主因,認為只有取消目標「才是解決之道」。這種論述有點本末倒置。儘管GDP還不能全面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全貌,但GDP是反映一個地方經濟增長、經濟規模、人均經濟發展水凖、經濟結構和價格總水凖變化的一個基礎性指標。一味地淡化GDP,也有可能會使經濟失速,無法保障基本的發展和穩定。再說,轉方式、調結構,保民生、促和諧,都需要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速,改善民生從何談起?因此,GDP作為考量經濟發展的指標,科學合理設定目標仍有意義,我們該拋棄的應該只是GDP崇拜,而不是GDP目標。 唯GDP是落伍,去GDP是「任性」。 取消GDP增長目標,有利於克服政府為了這個目標而產生的壓力以及在這種壓力下所產生的對經濟運行的不適當干預,但在這同時,必須在提升經濟質量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步入發展新常態的中國經濟,要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這就要求各級官員對GDP有理性清醒的認識。李克強總理在本次人代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依靠鮮明的數字與嚴苛的責任告訴我們:新常態的經濟指標仍是硬杠杠,仍要奮力完成。這就說明,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從高速轉向中高速,要求不是松了,實際更嚴了。不僅要看GDP總量,還要看增長的質量,比如產業結構的調整、區域布局的優化、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更要看人民生活的質量,像如何化解就醫難、上學難、環境污染等。可以說,新常態下的GDP考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但不會讓各級官員減輕壓力,可能擔子會更重。 不唯GDP,決不能不要GDP。我們放棄的不是每年需要制定的GDP目標,而是為達到目標而任意採取的不擇手段。我們不要刻意的把GDP和經濟發展對立起來。那些借口新常態不唯GDP就不重視經濟建設的人,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種觀念不校正過來,後果不堪設想。 |